今日是:

  腹泻是一种症状。世界卫生组织(WHO)将凡具有腹泻的疾病统称为腹泻病。我国卫生部 1993 年制定的"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"亦使用了"腹泻病"这一名称。故在儿童中,凡具有腹泻的疾病,统称为小儿腹泻病。腹泻病主要见于儿童,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,根据WHO 2004的资料,5岁以下儿童中,每年发生腹泻1.3亿人次以上,死者约320万,主要发生在亚、非、拉地区。

  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,如感染性、功能性、药物性、营养不良性、酶缺乏性、内分泌紊乱性、机械性及由先天性胃肠畸形致腹泻等等,其中以感染性腹泻(infectious diarrhoeal disease)发病率最高,影响面最广,危害也最突出,故本文重点谈小儿感染性腹泻。

  不同季节、不同年龄、不同地区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不完全相同,我国学者大量研究资料表明,在我国大部分地区,常见病原体依次为:志贺菌、空肠弯曲菌、致泻性大肠杆菌、A组轮状病毒。志贺菌的血清型分布,儿童与成人不同,始终以D群为主,而成人以B群为主。致泻性大肠杆菌中,以ETEC(产毒性)发病率最高。近年来,有些过去的少见病原,如副溶血弧菌,302医院近几年资料显示,2001年副溶血弧菌仅次于志贺菌,上升为第二位,2004年上升为首位,占全年腹泻病原体的60.7%。其它比较少见的病原体尚有沙门菌、气单孢菌、类志贺吡邻单孢菌、李斯特菌、诺沃克样病毒、肠腺病毒、阿米巴原虫、隐孢子虫等。

  在众多的致泻病原体中,耐药率最高,抗菌治疗最为困难的首推沙门菌,耐药株几乎100%,多重耐药株达30%~90%。沙门菌是小儿慢性腹泻、新生儿腹泻及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,其两千多个血清型中,与腹泻关系密切并高度耐药的血清型是鼠伤寒与婴儿型沙门菌,新生儿鼠伤寒感染病死率20%以上。

  由于长期、大量应用抗生素或激素,可导致肠道菌群交替,继发霉菌性肠炎、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肠炎。近年来,引起人们关注的是继发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肠炎(Methicillim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ns,MRSA)。MRSA可仅仅出现呼吸道、泌尿道感染症状,也可仅以腹泻为主,呈现大量水样便、血水便,伴高热。目前,由于临床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,检测手段也经验不足,往往不能早期诊断,有时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,加重病情,病死率50%以上。大便培养阳性为确诊的重要依据,大便涂片染色,球/杆菌比例上升,可供参考,今后应加强对 MRSA 的关注。
 

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